WFU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狗貓乳腺腫瘤適合開刀嗎?




在門診中常有主人問我,他家狗或貓肚子上長一個或多個了乳腺瘤,這樣要怎麼開刀?傷口會不會很大?很痛?不開刀的話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得乳腺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如果你家寶貝也有這類困擾,可以參考看看下面的文章。



為什麼會得乳腺瘤?

狗的乳腺腫瘤主要好發在未絕育的母犬,研究指出終身未絕育的母犬有1/4左右會離患乳腺瘤。相反的,若是第一次發情前絕育的母犬,離患乳腺瘤的機會是0.5%。差50倍!但超過2歲之後,絕育不會減少發生腫瘤機會。

貓的情況也類似,若1歲之前絕育,腫瘤發生率可降低約9成。


乳腺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其實這問題很難在門診時回答,統計上狗的乳腺腫瘤良惡性比例剛好各佔50%。這需要病理切片才能做診斷。一般門診中的肉眼甚至細針採樣(注一)都很難分辨。其實知道良惡性無非就是想了解所謂預後好壞?目前我們知道大於3公分的腫瘤預後比較差,除此之外還有這個腫瘤是否已經擴散到附近淋巴結,或轉移到其他器官了?這些都是影響預後的因子。

因此在採取任何積極治療前,應該先做完整的身體檢查評估,至少包括驗血、腹腔超音波、3方向胸腔X光,老年動物也建議先心臟評估確認麻醉安全。

了解身體狀況和腫瘤進展的程度之後,才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在貓的情況來說,由於大部分(85~90%)的乳腺腫瘤都是惡性的,所以當發現有腫瘤時,更需要完整身體狀況評估來了解是否有轉移。


乳腺腫瘤該不該開刀?

除了少數炎症性的惡性乳腺瘤不建議開刀外,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仍是目前治療的黃金標準。但是由於犬貓有5對乳頭,怎麼開刀也就有很多種變化。大致可分為5種:


單一腫塊切除(Lumpectomy)

又稱結節切除(Nodulectomy),主要是針對小於0.5公分的腫塊,若想先採樣知道腫瘤良惡性也可使用此方法。主要優點就是傷口最小,缺點則是若為惡性腫瘤非常容易復發!


單ㄧ乳腺切除(Single mastectomy):

適用剛好長在乳頭下的單一小腫塊,切除腹直肌以上的乳腺組織,比單一結節切除方式的切乾淨機會大些。但是有報告指出,若是惡性腫瘤,同側其他位置乳腺未來有6成會長新腫瘤!


局部範圍乳腺切除(Regional mastectomy):

由於腫瘤容易隨著血管和淋巴管轉移,此方法為將同一血管來源所分布的數個乳腺一併切除。通常用於較大、或是長在乳頭間的腫瘤。至於血管分佈方式則是左右兩側各自一組,上面第1、2對乳腺為同一區塊、下面第4、5對乳腺為一區塊,第3對乳腺的血管來源則上下都有可能。另外,此方式可以一併切除淋巴結送檢,近一步了解腫瘤是否有轉移至淋巴結。


單側全乳腺切除(Unilateral mastectomy):

當多個腫瘤分佈在上下多個乳腺時採用,另外在貓因為絕大多數都是惡性程度教高的腫瘤,因此不管腫瘤的數量、大小與分佈,一般來說都建議直接進行全乳腺切除合併移除淋巴結。


雙側全乳腺切除(Bilateral meastectomy):

當腫瘤同時發生在兩側且有多個腫瘤時採用,可分為一次同時雙側切除、或階段性切除(先切一側,4~6週後再切另一側)。一次性切除雖然可省去多ㄧ次手術麻醉的風險,但是由於創傷較大、傷口癒合較困難,有時需要皮瓣轉位整形手術才能關閉傷口,整體來說併發症出現的機會較高。


不管是局部或是全乳腺切除,雖然都是比較大的傷口,但是切除乾淨機會也比較高,另外一定要搭配適當的止痛配套措施,例如嗎啡貼片、局部止痛、消炎止痛、安定藥物等等,依病患狀況調整,盡可能減低牠們的不舒服。


罹患乳腺腫瘤後能活多久?

影響存活的因素有許多,絕大部分的病患經過手術治療是有機會存活兩年以上甚至痊癒的。目前已知若腫瘤大於3公分、腫瘤有潰瘍、組織病理分級較差、侵犯至肌肉層、有淋巴結或其他轉移等都是比較不理想的指標,從3個月到1年多都有。若是極惡性的炎症性乳腺瘤,則為1個月左右。

另外,若切除乳腺腫瘤時同時進行子宮卵巢切除,是否對存活有幫助?有的研究指出有明顯幫助、有的研究則否。但我個人認為是有幫助的,不同研究主要是因為收集的腫瘤種類不一致、臨床分期不一且樣本也不多,所以結論當然不一。但絕育手術至少可以減少賀爾蒙對腫瘤細胞的刺激,且未來不需要擔心子宮蓄膿這另一個頭號殺手。


結語

腫瘤外科手術常常是希望藉由短暫的苦楚,換取病患最大的好處,不管為了是生存時間或是生活品質。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腺腫瘤這個常見的犬貓癌症,便是最好的例子。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貓最容易發生的十大腫瘤部位



過去犬貓十大死因調查中,可知道貓腫瘤癌症排名常為前2名(腎衰竭常為第1名),但隨著年齡增加,腫瘤的影響就越來越高。

最近一篇2020年2月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的研究,來自義大利的團隊發表了收集自2013-2019期間680隻歐洲短毛貓的腫瘤盛行率報告。

雖然貓的品種很多,地域環境也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藉由此報告略窺到底哪些部位是腫瘤最常發生的位置呢?


第10名:肝膽

最常見的是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其次是(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第9名:骨骼

最常見的是骨肉瘤(Osteosarcoma)和軟組織肉瘤

第8名:淋巴結

90%都是淋巴瘤,其次是甲狀腺腫瘤。

第7名:其他類

主要是各種腺瘤和肉瘤,常見位置是膀胱、眼睛、肺、和脾臟,超過8成是惡性的。

第6名:鼻和耳

最常見的是耳耵聹腺瘤(ceruminous gland adenocarcinoma)和淋巴瘤,超過8成為惡性。


第5名:口腔

最常見是鱗狀上皮細胞瘤(squamous cell carcinoma)和齒源纖維瘤(odontogenic fibroma),且主要長在是上顎居多。

第4名:消化道

超過9成是惡性腫瘤,超過5成為淋巴瘤,其次是腺瘤。

第3名:乳腺

超過9成是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是10.8歲。但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有一隻20歲的公貓也患有惡性乳腺腫瘤。

第2名:軟組織

此類腫瘤約佔所有腫瘤發生率的20%,且有90%為惡性。良性腫瘤為常見是脂肪瘤,惡性腫瘤則主要是各類肉瘤(如神經纖維鞘瘤)、纖維肉瘤(如疫苗注射腫瘤)、和血管肉瘤。

第1名:皮膚

有35%的腫瘤都來自皮膚,約3成是良性腫瘤,最常見為毛胚瘤(trichoblastoma);另外約7成是惡性腫瘤,最常見為鱗狀上皮細胞瘤(squamous cell carcinoma),其次為肥大細胞瘤(mast cell tumor)和頂漿分泌腺腺瘤(apocrine gland adenocarcinoma)。



結論


綜合此篇研究,最常見的腫瘤是鱗狀上皮細胞瘤(squamous cell carcinoma),其主要發生在皮膚口腔的位置。有其他研究進一步指出此腫瘤在口腔內的牙齦、舌下、舌頭最常見。

軟組織腫瘤是間質細胞來源腫瘤的統稱,例如來自結締組織、脂肪、血管、淋巴管等處的腫瘤。
淋巴瘤則是最常發生在消化道(胃和腸道)、淋巴結、以及鼻腔與耳部

此研究統計中,前4名好發腫瘤部位種類就佔所有腫瘤的約70%發生年齡約10歲左右。且所有腫瘤都是惡性腫瘤居多!我想這是臨床獸醫師和飼主們可以參考留意的地方。在平時健康檢查時就納入考量留意。若發現身上與口腔有任何異常腫塊,吐拉食慾減退、體重下降,都建議儘早檢查確認,以免延誤病情了。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麻醉好可怕?2020美國動物醫院協會_犬貓麻醉指引摘要(飼主版)



一般飼主聽到家裡狗貓要麻醉,難免都會擔心是否危險?有些飼主甚至會因為害怕麻醉風險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對於麻醉的掙扎,我們該怎麼面對呢?

我想第一步還是先試著認識麻醉這件事,之後再依飼主與動物本身情況來決定是否進行。這樣比在網上聽鄉民經驗或自己想像來得好一些。

2020美國動物醫院協會犬貓麻醉指引的內容,雖然主要是針對獸醫師專業族群設定,但正確健康的醫學觀念對於飼主也是十分重要,我試著摘錄一些與飼主有關的資訊,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毛孩子與家長。


麻醉是什麼?


“麻醉”不僅僅是病患沒有意識的時候,而是從病患離開家到返家,這期間的照顧過程。

“麻醉”開始於麻醉前的評估檢查、穩定病患,準備所有的麻醉儀器設備、在不同麻醉階段給予合適的藥物與劑量,從小心的引導麻醉與插管、接著維持麻醉與恢復時的生理監控與支持,到術後回家飼主與醫療團隊共同合作提供照顧與止痛。這一連續的過程,每個環節都是麻醉。


第一階段:麻醉前


這階段最重要的是評估病患身體狀況和穩定病患

從收集病史、理學檢查,到了解特定品種有不同麻醉風險與考量,比如短吻犬容易上呼吸道阻塞、查爾斯王子獵犬和緬因貓易有心臟病、小型犬氣管易塌陷、牧羊犬易帶有多重藥物抗型突變基因(MDR1)等。體型較小的犬貓因為麻醉時容易低體溫也是風險較高的族群。

年紀大雖不是疾病,主要還是以身體健康狀況來考量。但年齡過大或過小的動物麻醉風險也會增加,主要是因為心肺肝腎各器官、神經與免疫系統對藥物反應有所不同。

病患的個性也是麻醉考量的一部分,過於緊張或具攻擊性的動物,麻醉前有可能無法完整檢查,藥物的選擇也會受限,而需要較高劑量的鎮靜麻醉藥物,如此對於心肺功能的抑制也會比較明顯,間接上升麻醉風險。

病患需要的麻醉前檢查項目通常包含,血液檢查、尿檢、X光影像檢查、心電圖、心臟及腹腔超音波等。個別情況也會調整,比如心臟或腎臟疾病的動物需要量血壓,只吃無麩質飲食的狗,需要心臟超音波評估收縮力等。

麻醉前需矯正介入的情況有: 
•焦慮 
•疼痛 
•低血糖<60 
•低體溫<37度 
•脱水 
•貧血(根據慢性及嚴重程度) 
•致死性的心律不整 
•離子與酸鹼不平衡:血鉀>6、pH<7.2 
•發紺 
•鬱血性心衰竭 
•寡尿、無尿 
•氣胸 


與飼主的溝通與教育

飼主總是會擔心麻醉的風險,最好事前能描述麻醉的步驟與討論可能的風險,並得到書面的授權同意。有研究根據美國麻醉師協會病患分級系統ASA score(是一種常用在手術前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系統,可分ASA 1~5級),若從ASA 1或2升到3,或從ASA 3或4上升到5,死亡率都會顯著上升。相反的,若能在麻醉前穩定病患,就有機會減低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健康的犬貓(ASA 1),麻醉死亡率,仍分別為狗0.05%、貓0.11%。且死亡最常發生在麻醉後的3小時內。

這些死亡風險雖然令人十分害怕,但也只有透過上述麻醉前的檢查評估與穩定動作來降至最低。讓飼主與醫療團隊共同合作,從麻醉前給藥到麻醉後止痛的每一步驟一起努力來幫助動物病患。




第二階段:麻醉當天


麻醉前飼主需要在家幫動物禁食空腹,以減少麻醉時嘔吐,造成食道灼傷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目前研究指出,過長的禁食時間也會增加嘔吐的風險,所以建議聽從獸醫師指示的時間空腹為佳。另外,糖尿病和年幼的動物都需要較短的空腹時間,須依照獸醫師指示調整。

有慢性病正在治療使用藥物的動物,也需要事前跟獸醫師討論服藥的計畫。
一般來說,麻醉當天的慢性藥物:
  • 需持續服用的有:
    • 甲狀腺相關藥物
    • 解焦慮藥物
    • 心臟藥物(Pimobendan, Furosemide)
    • 抗生素
    • 類固醇(不應該倉促停藥)
    • 行為及止痛藥物(不建議突然停藥) 


  • 建議停藥的有:
    • 抗高血壓藥物,尤其是ACE inhibitors
    • 抗凝血藥物:麻醉前兩週停藥 


  • 遵照獸醫師指示使用: 胰島素 


服用藥物時可同時給予小份量(15-30毫升體積)的濕食,或是以膏狀食物包覆藥錠服用。在急診病患或是可能有胃食道逆流的病患,給予止吐藥物也許可以減少麻醉前給藥引起的嘔吐,有助於提升病患的舒適度。

抗焦慮藥物在出門去醫院前服用,也可幫助過度緊張焦慮與具攻擊性的病患。


第三階段:回家


等病患完全清醒穩定後,接著便是回家由飼主接續這麻醉過程最後的照顧。
通常我們會給予一份照顧的須知,讓飼主知道何時可以開始喝水吃食物、傷口如何照顧、如何避免動物舔舐傷口,以及如何餵藥與評估疼痛等事項。

出院時的口服藥通常包括: 
止痛藥(大多為非類固醇性消炎藥,或嗎啡類管制藥物)、抗焦慮藥、止吐藥、抗生素

出院後動物會在前12-24小時有些微鎮靜的狀況,但應可輕易叫醒並維持正常功能。動物在麻醉後的12-24小時可能會食慾減低,可能依動物所進行的手術恢復食慾的時間會有所增減。前1-2天動物也可能會有咳嗽的狀況,這是麻醉時氣管插管的輕微刺激所致。

若當有下列情形時請致電醫院:
動物的食慾和活動力無法在24小時內回到正常
發現動物出現濕咳,而且愈來愈嚴重
行為或精神狀態出現異常

結語


麻醉醫學有句格言 “There are no safe anesthetic agents, there are no safe anesthetic procedures, there are only safe anesthetists”,意思是沒有絕對安全的麻醉劑,也沒有絕對安全的麻醉程序,只有安全的麻醉師。



麻醉從前、中、後是一連串複雜的醫療過程與考量,因為每個動物病患的身體情況,還有每家醫院的藥物、設備、及人員訓練都有所不同。其實不只是需要好的麻醉師與設備,也需要飼主與醫師一同來參與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結果。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狗脖子腫一顆不是喉結!小心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雖只佔犬隻腫瘤的1~4%,但卻是狗最常見的內分泌腫瘤疾病。有文獻說拳師狗、米格魯、黃金獵犬、哈士奇較好發,但其實每一種犬種都有可能出現!


什麼是甲狀腺?


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有兩葉,分別位於氣管的兩側,會分泌甲狀腺素來控制細胞代謝與能量的運用、蛋白質的合成、調節身體對其他賀爾蒙的敏感性。


狗甲狀腺腫瘤是什麼?


如同大部分的腫瘤一樣,狗甲狀腺腫瘤好發生在9歲以後的老狗身上。文獻統計5~7成都是單側性腫瘤,但高達9成都是惡性的腫瘤!
雖說是惡性腫瘤,但只有不到25%的腫瘤具功能性,也就是會分泌過多的甲狀腺素。狗甲狀腺腫瘤因為此特性而較不容易被察覺,大部分都是默默地長大侵犯到附近的血管、神經、氣管與肌肉等組織,甚至轉移擴散出去。


狗甲狀腺腫瘤有什麼症狀嗎?


可怕的是絕大多數的甲狀腺腫瘤都是“意外”被發現的。也就是由主人或獸醫師摸到脖子下方有腫塊才檢查出來。若腫瘤長大都一定程度,壓迫到氣管食道,也可能出現咳嗽、喘氣、吞嚥困難、叫聲改變、體重減輕等情況。
另外對於會分泌過多甲狀腺素的腫瘤,最常見的多渴多尿、甚至多吃和體重減輕。整體來說症狀都不是那麼明顯和具指標性,所以還是需要多依賴飼主細心的觀察。


該怎麼檢查出腫瘤呢?


首先當然是詳細的觸診檢查,除了發現脖子異常腫塊外,也會判斷腫塊是否具游離性,再來利用超音波確認腫瘤是否真來自甲狀腺(也可能是副甲狀腺或其他組織)、還有附近淋巴結的大小。當然驗血確認甲狀腺功能、胸腔X光、與心臟檢查也十分重要。
通常腫瘤治療前都要採樣確認,但需小心常用的病理學採樣不適合甲狀腺腫瘤,因為血管非常豐富容易出血,唯有超音波引導下可嘗試使用細針採樣來確定腫瘤細胞型態。(細針採樣可見醫生,我家狗貓身上這顆是什麼?)
因為有3成的狗甲狀腺腫瘤,發現時已同時有轉移了,最常見的位置是肺部和附近的淋巴結。而斷層掃描是目前最建議的檢查方式。


狗甲狀腺腫瘤治療的選擇


有手術切除、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照射、以及放射性碘治療,根據腫瘤的大小、可移動性、附近組織的侵犯性、和是否已有轉移,有不同的治療選擇。
若沒有肺臟轉移,大多數的甲狀腺腫瘤,手術切除是治療的首選。其次是放射碘治療,但目前台灣尚未開放使用。化療與放射線則適合於手術後的合併治療或無法手術的腫瘤。


關於手術


因為甲狀腺的血管非常豐富且周圍有很多重要的神經血管,傳統上是被認為較危險的手術。但根據文獻(2019 Reagan)統計156隻來自不同醫療單位、且曾接受單側甲狀腺腫切除的狗,手術的存活率高達98.1%,最常見的併發症的確是術中出血(7%),但只有3%需要用到輸血。其次是吸入性肺炎約3%,而這跟是否喉頭麻痺有關(有此疾病本來就易得肺炎)。腫瘤病患的整體存活中位數達到991天、平均1158天,以惡性腫瘤來說算是相當不錯!
另外也有報告(2020 Frederick)指出那些具分泌甲狀腺素功能的腫瘤,只做手術切除沒有其他治療的動物,存活的中位數也高達1072天,並不會比那些不具分泌功能的腫瘤差!但是若已轉移的病患只有87天。


結語

筆者自身的經驗也與上述的文獻相符合,第一是要做好手術前的詳細評估(斷層掃描、心肺狀況、凝血功能)、第二是做好手術準備(止血設備、備血液輸血)、第三是做好術後監控(肺炎、甲狀腺功能、電解質),整體來說大多數都能恢復得不錯。因此也提醒一下飼主家裡若有老犬,沒事多摸摸身上的有沒有異樣,有些疾病即使是惡性腫瘤,早點發現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喔,別輕易放棄了!
看到這邊快檢查一下家裡寶貝的脖子吧~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別等到最後一刻才發現!認識隱形殺手:狗膽囊黏液囊腫



什麼是膽囊黏液囊腫?


顧名思義,此病是一種膽囊內堆積了不正常的半固體性、濃縮性膽汁黏液的疾病。會慢慢造成膽管阻塞、膽囊壞死破裂,最後造成敗血性腹膜炎死亡的狀況。最常出現在10歲左右的年紀。
要注意的是,其實膽泥淤積在老狗是常見的,但此狀況與黏液囊腫不同,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各個犬種都可能得黏液囊腫,但喜樂蒂、迷你雪納瑞、可卡獵犬比較好發要特別注意。
另外,患有腎上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高血脂症…等,這些常見內分泌疾病的老犬,黏液囊腫的發生率也比較高。



有什麼症狀?


在疾病早期的階段大部分「沒有症狀」的。只有到了晚期膽管阻塞了,約七~九成左右的狗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嘔吐、嗜睡、食慾不振、活動力下降、體重減輕、黃疸、腹痛、多喝多尿…等。這些症狀同樣會在很多其他疾病出現,因此光憑症狀很難直接與膽囊相連。
但這時候疾病的嚴重程度已經惡化,胰臟炎、腹膜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出現的機會增加,死亡率自然也會大幅升高。


我們該怎麼知道狗有沒有生病?


診斷膽囊黏液囊腫最主要方法是腹腔超音波檢查。正常的膽囊在超音波下是低迴音性黑色的,而隨著疾病進展,膽囊內會出現高迴音性白色的星狀或條狀紋路,最終可能出現所謂「奇異果」的影像。
血液檢查較常出現的異常包括肝指數(ALT、ALKP)上升、總膽紅素上升、低白蛋白、高膽固醇等,嚴重時還會貧血、以及白血球、C反應蛋白、胰臟炎指數也會上升。
因為早期可能沒有症狀,若想要提早診斷治療往往需要靠飼主安排的健康檢查,才會發現喔!




別等到最後一刻!開刀vs吃藥


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膽囊,是膽囊黏液囊腫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在什麼時候進行手術,所面對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研究文獻(2018 Yoan)指出,選擇性的膽囊切除手術,其術後死亡率為3%;而非選擇性(不得不開刀)的術後死亡率為20%。
更早的文獻甚至有20%~40%的狗狗,即使手術治療依然會死亡。仔細研究原因,會發現因為這些患犬都是等到膽管阻塞、出現症狀了才緊急開刀治療。這時候往往身體狀況已經會很差,同時出現了其他併發症。因此當然很難救回來。
若病犬出現凝血功能異常(APTT、PT延長)、腎指數升高(Creatinine)、膽汁性腹膜炎、腹水細菌感染、和低血壓,都會顯著增加死亡率!
因此近年普遍認為早期介入進行手術,才能提升病犬的存活機會!
除了手術後短期存活率,有研究(2019 Parkanzky)分別比較治療膽囊黏液囊腫的3個方式:外科手術、內科吃藥、和手術+吃藥,中長期哪一個活得最久?
最後結論是早期診斷並接受手術治療的病患,其存活平均中位數是最久的!其次才是內科治療。此研究因此結論對於無法或拒絕接受手術的病犬,吃藥控制才是合理的次佳選擇(比什麼都不做好)。



總結建議


狗膽囊黏液囊腫造成膽管阻塞是老犬常見的疾病,手術開刀主要治療方式,但傳統上仍被認為此病死亡率較高。雖然普遍認為,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刀!但目前醫界對於何時、多早該手術介入還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
歸納近期文獻後,整理此疾病目前最理想的建議是:

  • 狗6~10歲開始應定期做腹腔超音波檢查膽囊,以提早發現疾病。
  • 一旦發現患有膽囊黏液囊腫,若無臨床症狀,可用內科藥物控制合併超音波重複追蹤。
  • 若已有相關臨床症狀、膽管擴張、驗血指數異常,應盡快手術治療。
  • 若無臨床症狀,但追蹤發現膽囊持續變大、黏液囊腫有惡化跡象、驗血指數異常、內科治療反應不佳、有內分泌疾病等,出現這些危險因子。也應考慮提早手術治療。
  • 有臨床症狀、驗血(肝指數ALP、腎指數BUN、CREA、PHOS、凝血功能APTT、PT)、低血壓、細菌感染、胰臟炎都是動物可能死亡的危險因子。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醫學上的老生常談,似乎是這疾病最好的寫照。